感动于广西穷苦乡村里的德国教师卢安克…… (转)
2006-12-06 19:28:28大中小从广西首府南宁往西北方向前行约 308公里,就到了一个叫东兰的县城。新的公路刚刚修好,如果没有碰上下雨塌方的话,坐中午12时的中巴车,只要1个小时,就能到达一个只会讲壮族土语叫板烈的村庄。
卢安克,德国汉堡人,今年32岁,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1990年夏天的那次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这个德国青年的人生——从此中国广西的这片叫板烈乡村成了卢安克实现理想的热土。(1992年夏,他来中国东南大学留学,1993年2月转学到广西农业大学,与一群来自广西农村的中国同学朝夕相处。)
来中国看望弟弟的孪生哥哥卢安思知道学生们的方案后大为感动,拿出2,800元人民币让孩子们实现计划。村里人也立刻开会,决定家家户户都参加修路。卢安克的学生成了小路的设计师,他们计算修路需要多少水泥、多少沙子等。这条宽仅0.6米,长不足300米的小路如期竣工后,卢安克又以同样的方式,和学生们一起在学校边的小河上修建了一个游泳池。
卢安克来中国的六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广西的偏远农村,没电他就点柴油灯上课,他快乐踏实地实践着他的教育梦想。卢安克在中国出版的《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花了他数年心血;四千元稿费也直接捐给了成都的一所学校。不少钦佩卢安克的德国人捐钱给他,他的父母也理解、支持他;父亲从退休金里每年拿出五千元人民币,后因欧元升值和银行加息变成了一万元,资助他在中国的日常开销。这些钱除了复印资料、学生的医疗费和捐款之后,他还和学生一起用,他自己每月花费不到一百元。卢安克曾因搭乘农用手扶拖拉机翻下了山沟,摔得遍体鳞伤,侥幸拣回一命,在床上躺了大半月。
但中国人并不了解他,1997年卢安克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因没有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敲了三千元。他的房东常找借口向他要钱,后来还将他整整一年的经费偷去了!(蒙令华:《一个德国青年的中国乡村教育梦》中)“卢安克真怪,不好好待在德国享福,却跑到中国农村来受罪”,更有人当面问卢安克:你为什么大老远跑到中国农村来,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不赌博、不恋爱,还不拿工资?幸好没有人再怀疑他来当特务、做间谍,把他捉进牢里去。
德国志愿者卢安克(EckartLoewe)走了,离开了那个让他服务过、艰难过、痛苦过、孤独过、伤心过、为之奋斗过、幸福过的中国山村。这个让他的青春永远不再回来的山村。这个让他实践和研究教育而给无数人带来启发的山村。也许他这一走就永远不再回来了。
致力于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德国人卢安克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但是他被拒绝了。被拒绝的理由是:卢安克必需在国家一级单位工作4年以上,才能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或者他是为中国做了特殊贡献的人。
非常遗憾,特殊贡献的解释是:卢安克既没有为中国带来经济效益,也无科学重大发明。而卢安克只是用他的全部来爱着他的孩子们。他只是把人们谈论的高尚的教育附之于行动。从而激励着人们。
在中国,当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高昂消费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人们只能被动地去消费它,否则,你永远将生活在这个社会的边缘。尤其是在偏远的山村,那些不知文化为何物的孩子们,他们的宿命就是一生都将困顿在大山里。也许他们能有幸走出大山加入浩荡的农民工大军。但是等待他们的又何尝不是在年老力衰、伤心绝望后不得不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
卢安克来了,带来了他全新的教育理念。他要让大山里与世隔绝的孩子们改变不得不被动消费文化的现状,去创造文化,主动去享受创造出文化的快乐。卢安克从1999年开始在中国农村义务教书。他发现了中国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普遍问题,比如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压抑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又比如过于注重应试,忽视了素质的培养。他想告诉天下的家长:一个人的生存,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理念,他就永远找不到自我的力量。父母应当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之所以选择去农村,是因为卢安克觉得,山区农村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
为了能够在中国合法地当老师,卢安克注册了“德国华德福教育友好协会南宁办事处”,现在注册到期了,在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被拒绝后,他只能离开了他心爱的教育事业,离开了他花了六年的时间,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爱心的教育事业,回到那个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的德国,也就是他的祖国,他再也不用受苦受罪了。
我流泪了,尽管我自认为是一个坚强的人。中国有太多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拒绝他的入籍要求,尽管中国有数千万的人挤破头地想加入到其它国家的国籍去淘金。加入中国国籍意味着他会减少了人均GDP值,他会让更多的人提高文化素质,让教育这样的奢侈品在有限的范围里让孩子们感到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而是切切实实地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需品。在某些人的眼里,接纳这个德国人,他们内心里更深的恐惧恐怕是卢安克的教育理念和其它的不能言说的观点给愚昧闭塞的山村里的人们带来的冲击,从而导致某些人苦心构建的堡垒轰然坍塌。与其这样不如养一头猪,因为猪能给唯GDP至上的某些人带来成绩。
卢安克你走吧,你就是再努力也不过是一盏小桔灯而已。你能照亮多少人?你以一己之力能抗衡那些对思想进行垄断和禁锢的教育系统的老爷们吗?
他最怕别人这样描述他:“一个外国志愿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贫困的山村,愿意吃苦,具有崇高的精神。”这不是他谦虚,而是他非常担心媒体误读。在他看来,一旦成为公式化的先进人物,很容易把许多标签贴上身,活生生真实的自己反而消失了,那肯定不是他,一个实践者的锲而不舍——在广西偏僻山区做教育实验的德国青年卢安克,以一人之力,在做中国教育最需要但没有人做的事!
卢安克,一个异域飞来的精卫,以自己微小的身躯,来填这世界上最大的苦海。
身在南宁的我,竟然第一次从香港的电视台了解这件事,心里无比惭愧和悲痛,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的中华民族怎么了?真想钻到电视里,告诉我们的政府,如果知道事实的真相,如果了解,请给卢安克一个机会!给像卢安克这样的外国志愿者一个机会!给这里的孩子们一个机会!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开放、和谐、人文的社会主义国家!拜托了!希望能让卢安克能回到这个让他服务过、艰难过、痛苦过、孤独过、伤心过、为之奋斗过、幸福过的中国山村。
[URL="http://album.sina.com.cn/pic/3fcd2d7d02000hg6"][/URL]
PS : 除最后一段是有感而发,本文文字和图片均为网络精选转载!
|